免押金、不用***的“无人酒店”火了,也说是共享经济,这个行业有前途吗?
现在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各种活动,炒作多过实用。不过无人酒店的前途不止是共享这一条,我们应该学习下面这家“古怪酒店”的做法,不要这么激进。
这是日本大型旅游公司HIS的项目。他们在长崎开了一家以机器人为主要服务人员的酒店:古怪酒店。看到恐龙头的机器人,不会被吓跑吗?这家有72件客房的酒店,只有7名***员工。
这家古怪酒店有三个前台接待“人员”,分别为美女和恐龙,通晓两种语言,与顾客沟通不存在障碍。酒店内还有大约140台不同类别的机器人,有的是打扫卫生的,有的是负责搬运行李,甚至还有负责调酒的酒吧机器人。总之,酒店的原则就是能用得上机器人的,绝不用***。
这是一台行李搬运机器人。
旅客入住不需要与人交流,进门刷脸即可,房间内也由机器人控制比如各种电器,躺在床上喊一声开灯,灯光自然就会亮起了。我们的阿里巴巴也正在尝试“智能酒店”,在房间内使用智能音箱来操控电器,呼叫酒店客房服务。
HIS在日本有三家这样的酒店,古怪酒店的入住率相当不错,约有90%。另外,HIS计划在东京、大阪、京都等城市继续开设古怪酒店,使总数日本境内总数达到10家,还打算对外扩张,预计2018年在上海、台湾等地开设机器人酒店。
机器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减少人力成本,在日本老龄化严重,急需机器人来代替人力活动,全球也会慢慢进入用工荒的阶段,发展机器人服务业事不宜迟。HIS说,第一家店开业初期员工数目为30人,现在仅10人不到,运营成本仅为同等规模酒店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。每家古怪酒店的成本约20-30亿日元,投资回报率有20%。
注定不会有前途。 酒店的特殊性在于:前台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,但出于治安管理需要又不能少了前台。 无人酒店从经济角度无意义,从管理角度会滋生很多新问题,是治安管理所不容的事。 相反,无人便利店就很有前途,因为其年利润大头花在了人工上。 比如全家,一年也就赚二、三十万,去完人工就没了。
先大致介绍一下这里所谓的新型酒店。
这类酒店和“胶囊旅馆”很相似,起码外形上基本是一样的,运营方自己的叫法是“共享睡眠仓”,这种睡眠仓分上下两层(即两个床位),每个床位的长度约为两米,宽度约1.2米,能够容纳一个成人的睡眠空间。
在使用上,用微信小程序扫码就可以打开,没有独立的app(小程序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远远低于自己开发一个APP),打开门后,只有门内才可以打开舱门,所以没有被盗的风险(脱在仓外的鞋不好说)。进入后,在睡眠舱内部,用户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光色, 比如蓝色和紫色,里面还有小风扇、镜子、通风设备、插座、wifi等必要的设施。枕头和床单是一次性用品。如果对隔音效果要求比较高,运营方还可以提供一次性防噪音耳塞。
收费方面,高峰阶段收费10元/半小时,非高峰阶段6元/半小时,全天使用则为58元。目前“共享睡眠仓”只在北京、上海、成都设了点,未来可能推向青岛、深圳、南京等城市,而且价格是全国统一的。
那么,这种“共享睡眠仓”和胶囊旅馆有什么区别呢?
从硬件到最核心的功能,其实两者是一致的。不过,两者也有差异——共享睡眠仓更多像是钟点房,为使用者提供短期的休息场所,而胶囊旅馆主要提供过夜的服务。“共享睡眠仓”相当于占据了一个细分市场,即白领的午间休憩。
刚开始没看明白,看了几个回答之后终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了。
一个刚刚满足午休睡觉的空间,用手机扫码就可以进去,睡上一天58元,谁会在这个小盒子里睡一天呐,睡几个小时,几十块钱就够了。
价格倒是不贵。
无人酒店取代的是有人的酒店。
解决的矛盾是:建酒店需要地,需要建筑成本,投入高,资金回收周期长。对于消费者来讲,价格贵,不可能午休还住个宾馆。无人酒店成本低,资金回笼快,价格便宜。
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分析,人住酒店午休,最基本的功能是休息,***功能有上卫生间方便、洗漱、放行李看电视等等。无人酒店保证了基本功能休息,放弃了一部分***功能。
最好是功能提高,价值降低,这个无人酒店功能降低、价值降低,所以还有改进的空间。
试想一下,如果有很多人投资无人酒店,有的仅仅满足休息的功能,有的有电视,有的有化妆间,有的还可以洗澡,价格都不贵的情况下,消费者肯定会选择功能多的。
总之,这个行业刚刚起步,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,这是我的观点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人自助酒店[_a***_]想法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无人自助酒店创业想法有哪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