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称呼你“编制外人员”时,你咋想?
当有人称呼你为“编外〞人员,说明你尚在实习期间。应该怎么想呢?
个人以为,其实也根本不用多想,编制外言下之意是你还未正式成为单位体制内人员,或者说是一名正式工。这些都无关紧要。作为编制外人员,当下需要你用心去做的是,按照单位的领导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,勤勤恳恳,认真做好份内工作,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编制内的正式员工,大可不用理会那些冷嘲热讽。退一万步讲,即便你万一成为不为该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,也不用灰心,凭你的谦逊态度和个人才华到哪里都能找到心仪的一份好工作,是金子总会发光!
视频加载中...内心深处酸楚,感叹不公!
讲个我们十几线县城的实际情况,我们县城经济落后,前十年左右,职工花钱打通关系,只要人事局和本单位同意,职工的孩子都给安排局里上班了,不乏未满14周岁的童工,当然,现在靠关系一般都能在科室占有一席之地。
11年开始,政策收紧,县里超编严重,但是县里为了照顾部分职工子女,开始招聘事业单位人事代理,正规考试+结构化面试,当然了,职工子女没有几个能考过,大部分都是我们这些毕业生考试通过(但是职工子女一样靠关系能进来),就这样,11年-14年,人事代理招聘将近一千左右,县里一直解决不了这批人的编制问题,一直搁置到现在,我们现在也只能算是编外人员,虽然待遇和正规事业单位一样,但是不能升迁。
只能感叹不公,有关系的不用考试都是带编制得,我们辛辛苦苦考试,到头来确实无编制。
当有人称呼自己为编制外人员时,尽管这是一个事实,但内心多少或有点酸楚。
有人总认为编外和编内的干的是同样的活,为什么其待遇和地位有所不同呢?这是不是就是一种不公平呢?
在我看来,这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,这样做,其初衷也可以说就是为了保障一种竞争的公平。
先打个比方,如今高校招生,都有一个严格的分数线。
如果某一所名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六百分,那么599分的应该就无缘进此名校,你想,一分之差的两位学生本身应没什么学识能力上的差距,你能说599分的让其上名校,日后成绩就一定不及60O分的吗?
甚至还有一种可能,这位599分的学生平日里比考60O分的还强那么一点,此次考试是发挥不佳。
尽管如此,为了维护体现一种公平原则,就不得不这样做了。
回到编制编外的问题上,亦是如此。
按照现行的招聘规则,要想编制,必须经过统一严格的考试。
而编外人员,其进入的渠道就相对宽松多了。
“编制外人员”,这是一群与编制内人员做着基本同样的事、拿着不同待遇的人。有些人对自己是一名“编外人员”而感到自卑,听到别人称呼自己为“编外人员”就不舒服,其实没有必要,只要将其当作一个称呼就行了。也就是说,当有人称呼你“编制外人员”或者“编外人员”时,应当就像听到称呼一个工人为“工人”,一个“农民”为“农民”,一个“个体户”为“个体户”一样自然,因为你本身就是“编外人员”,这是事实,不应该觉得自己是低人一等的。
作为一名“编外人员”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,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;既要看到自己在待遇上的差距,也要看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。
一、在编制方面,要承认差距。别人有编制,自己没有编制,自己确实是低人一等。但别人的编制也是考进来的,自己没有办法考进来,说明自己的能力确实还有差距,怪不了别人,只能怪自己。要想进编,那就凭本事考进来好。没有必要在这方面看不起进编的人。
即使别人的编制是凭关系得到的,那你也可以凭关系进编啊,没有关系或者有关系也弄不进编,也只能说自己没办法或者说自己的父母没有办法,关系还不到位,那就只有认命了。
二、在工作方面,要有知足感。自己能进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,那应该也是很***的事了。“编外人员”也是有名额限制的,也是要经过一定的考试,经过一定的手续才能进来的。那么多人都没办法进来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一名“编外人员”,我能进来了,说明我的能力比他们强,至少比那些想进事业单位成为“编外人员”而进不来的人的能力强一些。
作为一名“编外人员”所承担的工作,并不是***都可以干得了的。比如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的人,让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干,他们干得了吗?因此,在机关工作也是需要一定水平的。
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,还没有日晒雨淋的,工作环境好,基本可以朝九晚五,基本没有完成硬指标的压力,工作还算轻松,考勤纪律没有体制外严格,即使是一名“编外人员”,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,也感到满足了。
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,虽然是“编外人员”,虽然还不是铁饭碗,但也基本上是没有失业的担忧的。比起那些总是担心自己会失业,会担心找不到工作的体制外人员来说,工作稳定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