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哪里最有“北京味儿”?
要说哪有京味儿,想了很久依旧想不起来!
现在的北京已经不再是那个我认识的北京了,宣武、崇文没了。那些大杂院没了,小胡同没了……记忆中的北京现在已经变成首都。
记忆中的北京是那个在大街上随便问个路都会有人热情指路,说不准还能聊上一会儿的随和的北京
记忆中的北京是那个见了谁都有礼儿有面儿,让你一句都挑不出错的北京
记忆中的北京甭管男女老少都好玩,遛个鸟儿、逗个蛐蛐、养个花儿弄个草、砌壶茶下个象棋的北京
记忆中的北京是那个走街串巷的吆喝声,糖葫芦…磨剪子磨刀的北京
记忆中的北京是那个甭管男女都tm讲义气,谁tm敢欺负我哥们,弄他的北京
记忆中的北京是那个互损中建立感情,“瞅你那磕碜样儿别祸害别人了,小爷勉强要你了”“得,我就当个收垃圾的,凑合收了你吧”
记忆中的北京是那个吃货的天堂,豆汁儿、麻豆腐、蛤蟆吐蜜、卤煮、焦圈儿、豌豆黄儿、驴打滚、糖葫芦的北京
记忆中的北京才是真正最有“北京味道”的
我在北京生活的半个多世纪,见证了北京五十年的发展变化!如今的北京哪都没了北京味!老北京,老胡同,老四合院,老建筑,老玩意儿一次次,一片片的被拆毁了!悲哀,痛惜!记得我小时候老北京城的胡同横七竖八多多如牛毛,到处是京腔京韵,马路上也没有几辆汽车,二环城外就能看见菜地!天蓝水清,人们悠闲自得!现在你再在北京找“北京味儿”!没了!你看看,现在北京发展的太快了!没了低矮的平房,看不见了田园风光!没了京腔京韵,老北京如今变成了大北京!如雨后春笋,到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,二环,三环,四环,五环,六环,七环……就像一个鸡蛋大饼,越摊越大!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!经常堵的水泄不通,堵的令人窒息!北京城里到处是南腔北调!哪里还有一点儿老北京的味道!老西单没了,老王府井没了,老菜市口没了!老天桥没了,老前门没了,老隆福寺没了……唯一似乎能看到一点儿北京味儿的什刹海,烟袋斜街,钟鼓楼,锣鼓巷,国子监胡同……也变了味儿!里面充斥着酒吧,商铺,乱乱哄哄!支离破碎!悲哀!痛惜!
潭柘寺必须拿来第一个说。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“先有潭柘寺,再有北京城”这句话,所以说潭柘寺是相当重要的存在。
为什么呢?来听小编跟您说道说道,话说当年刘伯温和姚广孝在建北京城的时候,有两只恶龙在这里兴风作浪,刘伯温跟姚广孝二人设法降住恶龙后,又拿来了两件法宝放在了潭柘寺,一个是后羿的射日弓,另一件事逐日箭,一件化为房梁一件化为房脊,箭头直指恶龙的喉咙,此后北京城才安定了下来。
潭柘寺位于京西的门头沟区,其镇寺二宝和各个古道是潭柘寺的特色,您也可以在寺里进香礼佛,所以你要是一个信佛之人,那潭柘寺一定是您的不二选择。
老北京人都知道,北京胡同是“大胡同三百六,小胡同如牛毛”。来北京您不串串胡同,那你就是白来了。胡同文化只存在于北京,现保存于北京。胡同是历史的见证者,也本身就是历史。
我初中毕业前,一直住在北二环安定门内永恒胡同一个杂院里,院里算上我家一共有五户,还有一颗大槐树。八十年代在北京,楼房还属于稀罕物,老百姓一家N口挤在一间20来平米的瓦房里生活很常见。一个院里住着,街坊四邻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,非常和睦。白天杂院大门从来不关,家里几乎每天都有朋友来串门儿。记得当年我姥姥蒸得包子非常好吃,茴香猪肉馅。每次蒸,都会多包出一些来让我给院儿里邻居挨家送去。我也算吃百家饭长大的,有时家大人忙工作没时间管我,邻居奶奶就会管我一日三餐。那时候院里家家都谈不上富裕,但都很大方,能帮上忙的事,很少拒绝,更不会谈回报。“远亲不如进邻”这句话家里老人常挂嘴边。
住在胡同里的小孩儿也许是最幸福的,因为一起玩儿的小伙伴注定与你是邻居又是同学,有些还是同班同学。上学一起读书考试,下学一起踢球、拍洋画、拔根儿。长大了,这些人就是你“发小儿”。那年代的独生子女,真的不寂寞。
北京哪儿最有“北京味儿”?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。在我看来,胡同生活就是这个“味儿”。三九天儿,建议您去什刹海冰场附近转转。那边儿的胡同风貌,冬泳的大爷们,冻瓷实的冰面儿,依稀还能找到一点点当年生活的影子。虽然门票挺贵的。